![]() | 區劃代碼 | 面積 | 簡介 |
新區街道 | 320312051000 | 64.5km2 | 原銅山鎮二堡居委會和新莊、驛城、滕寨3個村委會區域與原三堡鎮臺上、麥樓、龍亭3個居委會區域和榆莊、梁莊、徐村3個村委會區域,以及棠張鎮晁湖村委會區域合…[詳細] |
三堡街道 | 320312052000 | 103km2 | 2013年,三堡鎮被撤銷,以原三堡鎮的三堡、四堡、新何、黃橋4個居委會區域和潘樓、勝陽2個村委會區域設立三堡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府前街1號。三堡街…[詳細] |
徐州高新區成立于1992年,1993年被江蘇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1年根據徐州市創新發展的需要,經省政府批準更名為徐州高新區,201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蘇北地區首家國家高新區。徐州高新區設有黨工委、管委會,為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享有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委托銅山區委、區政府代管。高新區位于徐州市主城區南部,下轄2個辦事處,代管2個鄉鎮、1個科技創新谷,管轄區域236平方公里。
近年來,徐州高新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為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積極融入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樹立了“建設國家一流高新區”的發展標桿,加快“科技創新引領區、高新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建設,持續抓項目、轉作風、促發展,全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2018年全國國家高新區評價排名中,徐州高新區位居第48位,其中可持續發展能力位居第7位,持續領跑淮海經濟區的國家級高新區。先后被授予國家火炬安全技術與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國家安全產業創新示范園區、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示范區、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省級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范區等,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江蘇省優秀開發區。
徐州高新區搶抓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機遇,堅持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雙措并舉,保持規模速度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實現連續多年經濟穩步提升,營業總收入、地區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15%以上增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達49.1%。在2018年全省高新區發展測評中,徐州高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幅位居全省三甲,獲省政府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支持獎勵1100萬元。
徐州高新區堅持“工業立區、產業強區”的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發展培育先進制造業為支撐,聚力創新、聚焦產業,構建了以安全科技產業為特色,以智能裝備、電子信息、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為主導,以ICT、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為重點培育方向,按照有方向、不設限的原則,大力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四新經濟”產業的“134N”現代產業體系。其中“一特三主”產業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產業集中度為88%,安全科技產業被列為省部共建項目,連續召開八屆安全產業協同創新推進會和兩屆“一帶一路”合作交流論壇,打造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安全谷”。
徐州高新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搭建創新平臺。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建設順利通過科技部專家論證,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先后建設了徐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徐州科技創新谷、徐州國家安全科技產業園等8個功能性平臺,構建了“一院一谷五園五區”的專業園區框架。首創“海外合伙人+跨境孵化加速平臺”模式,成功引進20多個海外合伙人。在美德英法4個國家建立跨境孵化加速器,成立中加、中俄、中德3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各類企業研發中心278個,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1個、國家級示范園區1個。建設企業院士工作站8個,引進千人計劃專家團隊27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16個。
徐州高新區不斷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根據科技部和省市開發區體制改革要求,徐州高新區率先完成了“封檔案、抽板凳、全體起立、全員聘用”的人事體制改革,人事管理實現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建立了“KPI”績效考核管理體系。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現“2330”改革的常態化、普遍化,評價達標率100%,是全省“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單位。一般審批事項實現一個窗口辦理、一個工作日辦結、一分錢不收“三個一”服務機制,實施涉企審批“零收費”,2018年減免各項行政審批費用7000萬元。
徐州高新區積極對標先進,打造良好政策環境。-了促進產業發展、吸引高層次產業人才、扶持創新創業資金等優惠政策,先后復制推廣兩批合計58項上海自貿區政策,建設有總額11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總額2億元的天使投資基金,給予高層次人才不低于100萬元、團隊高達5000萬元的創新創業項目啟動資金支持。推進4家企業實現了新三板掛牌、14家企業完成了場外市場掛牌。2018年,進一步加大對園區產業扶持力度,產業基金一期投入8億元,積極爭取上級扶持獎勵資金1.1億元,財政投入獎勵企業2300萬元,獎勵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5200萬元。初步形成創新鏈與資金鏈相互促進、研發與產業相互融合、人才與創新相互推動的創新生態鏈條。